


離開之後,隨著年紀增長,你們如果「還記得」,恐怕就會越來越覺得「感嘆」,也會更加「懷念」那時「至少還算是單純」的國中三年。這種狀況,其實跟「家庭教育」、「學校教育」有很大的連結。
「少數」的孩子看見地板上有垃圾就會「隨手撿起」。
「大多數」的孩子都有「視力障礙」,要不就是「又不是我丟的」。
班際比賽時,真正厲害者,不會「強出頭」,反倒是「半瓶水者」,大聲嚷嚷,甚至破壞「班級和諧」,指責他人、貶低他人,卻不知自己也是這個團體的一份子。
就像排球比賽一樣,幾乎都想當「攻擊手」,覺得那樣的角色才是「主角」,卻忽略了其他場上球員的重要性。比賽過後會感恩隊友、感恩教練者,已經很少見了。也許我太過習慣以前學生們的「慧根」了。
---------
雖然只是國中生,但「做事能力」卻是可以培養超越「高中生、大學生」的。不過,還是老話:「頻率相通者,才是真正能帶走能力者」。
不論何時、何地,總是得需要「一些傻子」才能夠讓事情比較順利些。
「光鮮亮麗」的機會,總是很難輪到「傻子」的。
既然國中三年裡,已經習慣被「我的超高標準」對待了,那不妨試著用「慧根、貼心」去給予「默默付出者」,多一點鼓勵與支持,讓他們知道「有人看見」他們的努力。
光鮮亮麗、既得利益者,很難去注意到底下支撐的力量,總覺得「理所當然」。
謝謝我們的生命中有老師 此篇感受甚深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