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篇罕見的抱怨文,多年來,我在教育現場累積的抱怨文!!把不開心的事情記錄下來,未來應該還會遇到更奇怪的事情,到時候繼續增修。
我們總以為有「下一次」的機會,卻總是後來才發現,原來就「只有一次」的機會。
八年前,學校在「班週會」時間辦了母親節的「奉茶活動」。
那一天,「好九班的家長們」出席踴躍,約 2/3 的家長們到學校參加活動。
特地讓孩子們在學校的活動前,先進行班級的母親節活動,孩子們自己準備了一些影片,讓參與的家長們能有不一樣的回憶。
那是很幸運的一屆,孩子能與家長們參與學校辦的活動,後來這活動就消失了。
2019/9/23 補充:這兩年又重現了。
2019/9/23 補充:這兩年又重現了。
我總跟孩子們、家長們說:「幼稚園、國小時,只要孩子們學校有活動,常可看見人山人海的家長們出席參與,上了國中之後,卻是門可羅雀、屈指可數」。
為什麼孩子上了國中之後,家長們就消失了?
孩子們說:「爸媽沒空參加我的活動」。那為何幼稚園、國小時就有空呢?
家長們說:「孩子不希望我參加他的活動」。所以孩子想怎樣,就能完全尊重他要怎樣?
我所看到的現象就是「家長們消失了」。而這消失的「力量」,連帶地就讓許多仍須家長們「陪伴」的孩子們失去了「支持的力量」。
比方說:「家長們不再陪讀」,「補習班、家教老師」取代了「父母陪讀」。
比方說:「家長們不再陪讀」,「補習班、家教老師」取代了「父母陪讀」。
當然有部分原因是因為「家長們不懂現在的課程內容」,但「陪讀」不見得是「要教」,而是「陪伴」。光是「家課未完成」的比例就明顯高過於「幼稚園、國小時期」,更何況是「學業成績」。
家長們或許認為「孩子都國中生了」,應該要懂得「自我管理、主動完成」,所以就放手了,卻放得太快了。孩子們的「主動性」都還沒能培養好,就很難在「學業成績上」有所突破了。
孩子的母親節活動,能夠留下「三代」的畫面,是很棒的一張幸福照片。
希望「有緣相遇」的家長們能多抽出時間,陪伴自己的孩子們,不論是「學校的活動」還是「課餘時間的課業學習」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19.9.23 增修
把之前所寫的這篇重新整理一下,因為這些年對於「家長部分」特別有感。以前的年代,家長們多數對於老師「很尊重」,也完全配合老師的處理方式。如今的年代很多家長們都把「老師」當作「24小時的客服人員」,而且只要有「任何問題」都要老師「馬上處理」,這樣的方式,我實在無法接受。
哪一條法令規定「老師一定得給家長室內電話?手機號碼?」我們彼此換個角色來看看底下的問題
當你工作時,打了很多通電話給你:(請記得,一個班級中學生大概有30個)
為了要你提醒小孩要準時吃藥。如果班上一次十個感冒呢?
因為臨時晚上要帶小孩去吃飯。
因為臨時要由其他家人放學後去帶小孩。
孩子雨衣、雨傘、餐具、作業、早餐....沒帶,請你通知他去拿。
所以?我隨身都要帶著手機,準備接電話,馬上去做這些事情嗎?
又不是「常常」,只是「偶爾」。是啊!一個班級很多個偶爾累加起來就讓人頭大了。
還有底下的:
常常喝醉酒了,就打電話給你,一講就是一、兩個小時,一直抱怨他的生活,你可以樂於接受嗎?
事情沒搞清楚,就打電話「狂罵你一連串的三字經」。
因為小孩一張小考的分數不理想,就打電話,一講就是沒完沒了。接著欲罷不能,連親子、婚姻關係都可以一直講下去的...
-------------
我的學生年代裡,老師也沒給手機號碼?沒有FB、IG、YT,我還是長大了。我的爸媽也從未打電話去學校找老師,只有當老師打電話來家裡,就知道「大事不妙」了。
這些年的家長們,學生時代成長背景跟我差不多,不過,極少數的家長們,想法、作法卻跟大多數的家長們「差很多」。
--------------
多數人看到我的班級時,都覺得我跟家長們的關係很好。的確,大多數我遇到的家長們「都很好」,但一個班級裡只要有「極少數」的家長,就會讓我很無力又無奈,偏偏這種家長的「聲音、動作都特別大」,到處宣傳、投訴,不吝於展現自己的「人脈關係」。
這些年,越來越多「多元化的家長們」,讓我覺得越來越「恐懼、害怕」了。
我不知道這樣的處理方式,對於「孩子、孩子的班級、師生相處」,有何助益?我不知道這樣的「家庭教育」,對於孩子是「正向幫助的嗎?」
換個角度想,身為家長在「抱怨、比較」老師時。
那身為家長的「自己」,有自信,在老師的角度裡就是比其他家長表現更好的家長嗎?
這些年,為什麼這麼多老師不想當導師?
因為一個月,當導師跟當專任老師相較,就只是多了「3000」塊的導師費津貼,平均下來,一個月面對一個學生跟他的家長們,就是一個學生「100元」。所以每天呢?
3.3元。
結果呢,有些家長,就以為自己是「VIP」,對老師要求這、要求那的。偏偏這樣的家長,當班級需要「物質鼓勵與精神支持」時,都會「銷聲匿跡」。就生活的現實面來說,去餐廳吃飯有收服務費。既然把「老師」當作「24小時的服務業」,那要求更多服務,不是應該要多付費嗎?
只有你的孩子才是孩子,所以班上其他家長的孩子都不重要?
只有你需要家庭生活?所以老師下班之後,就不需要了?
每天的聯絡簿,就是「簽名」了事,有事情也不願意提筆先行溝通。貼在聯絡簿上的通知,連看也不看,錯過時間點,錯過機會了,又到處抱怨老師。
家長們,自己玩樂的時間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時間還多。
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、補習班,就覺得孩子所有的事情就都解決了。
有些家長都會說:「孩子比較聽老師的話」,事實真是如此嗎?
應該是認真思考,你每天陪孩子良好互動、說說話的時間,有比學校老師、補習班老師多嗎?
------------
家庭教育才是影響孩子最重要的一環。孩子們每天看到的「家長」,就是他們未來可能成為的樣子。
還是老話:建議家長們,如果對於孩子的老師們有諸多的抱怨、不開心,就「轉學吧」!這個都市並不大,不論去到哪間國中、私校都不遠。
就透過「人脈」,找個願意把您當作「V.VIP」的老師,去服務您吧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19.9.23 增修
把之前所寫的這篇重新整理一下,因為這些年對於「家長部分」特別有感。以前的年代,家長們多數對於老師「很尊重」,也完全配合老師的處理方式。如今的年代很多家長們都把「老師」當作「24小時的客服人員」,而且只要有「任何問題」都要老師「馬上處理」,這樣的方式,我實在無法接受。
哪一條法令規定「老師一定得給家長室內電話?手機號碼?」我們彼此換個角色來看看底下的問題
當你工作時,打了很多通電話給你:(請記得,一個班級中學生大概有30個)
為了要你提醒小孩要準時吃藥。如果班上一次十個感冒呢?
因為臨時晚上要帶小孩去吃飯。
因為臨時要由其他家人放學後去帶小孩。
孩子雨衣、雨傘、餐具、作業、早餐....沒帶,請你通知他去拿。
所以?我隨身都要帶著手機,準備接電話,馬上去做這些事情嗎?
又不是「常常」,只是「偶爾」。是啊!一個班級很多個偶爾累加起來就讓人頭大了。
還有底下的:
常常喝醉酒了,就打電話給你,一講就是一、兩個小時,一直抱怨他的生活,你可以樂於接受嗎?
事情沒搞清楚,就打電話「狂罵你一連串的三字經」。
因為小孩一張小考的分數不理想,就打電話,一講就是沒完沒了。接著欲罷不能,連親子、婚姻關係都可以一直講下去的...
-------------
我的學生年代裡,老師也沒給手機號碼?沒有FB、IG、YT,我還是長大了。我的爸媽也從未打電話去學校找老師,只有當老師打電話來家裡,就知道「大事不妙」了。
這些年的家長們,學生時代成長背景跟我差不多,不過,極少數的家長們,想法、作法卻跟大多數的家長們「差很多」。
--------------
多數人看到我的班級時,都覺得我跟家長們的關係很好。的確,大多數我遇到的家長們「都很好」,但一個班級裡只要有「極少數」的家長,就會讓我很無力又無奈,偏偏這種家長的「聲音、動作都特別大」,到處宣傳、投訴,不吝於展現自己的「人脈關係」。
這些年,越來越多「多元化的家長們」,讓我覺得越來越「恐懼、害怕」了。
我不知道這樣的處理方式,對於「孩子、孩子的班級、師生相處」,有何助益?我不知道這樣的「家庭教育」,對於孩子是「正向幫助的嗎?」
換個角度想,身為家長在「抱怨、比較」老師時。
那身為家長的「自己」,有自信,在老師的角度裡就是比其他家長表現更好的家長嗎?
這些年,為什麼這麼多老師不想當導師?
因為一個月,當導師跟當專任老師相較,就只是多了「3000」塊的導師費津貼,平均下來,一個月面對一個學生跟他的家長們,就是一個學生「100元」。所以每天呢?
3.3元。
結果呢,有些家長,就以為自己是「VIP」,對老師要求這、要求那的。偏偏這樣的家長,當班級需要「物質鼓勵與精神支持」時,都會「銷聲匿跡」。就生活的現實面來說,去餐廳吃飯有收服務費。既然把「老師」當作「24小時的服務業」,那要求更多服務,不是應該要多付費嗎?
只有你的孩子才是孩子,所以班上其他家長的孩子都不重要?
只有你需要家庭生活?所以老師下班之後,就不需要了?
每天的聯絡簿,就是「簽名」了事,有事情也不願意提筆先行溝通。貼在聯絡簿上的通知,連看也不看,錯過時間點,錯過機會了,又到處抱怨老師。
家長們,自己玩樂的時間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時間還多。
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、補習班,就覺得孩子所有的事情就都解決了。
有些家長都會說:「孩子比較聽老師的話」,事實真是如此嗎?
應該是認真思考,你每天陪孩子良好互動、說說話的時間,有比學校老師、補習班老師多嗎?
------------
家庭教育才是影響孩子最重要的一環。孩子們每天看到的「家長」,就是他們未來可能成為的樣子。
還是老話:建議家長們,如果對於孩子的老師們有諸多的抱怨、不開心,就「轉學吧」!這個都市並不大,不論去到哪間國中、私校都不遠。
就透過「人脈」,找個願意把您當作「V.VIP」的老師,去服務您吧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