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往的能力編班下不同程度的班級,所授課的內容與深度就能夠很容易的區分。
取而代之的跑班制度,也能夠在學科的程度上有區分。
常態編班下,多元的程度,相同的時間與人力,能夠做到每一個都照顧好,我都覺得很佩服。
每個孩子的學習程度有差異,很多孩子對於某些科目的「恐懼、障礙」都不是到國中階段才出現的,而是從幼稚園、國小都有跡可尋。
只是那時候的考試題目簡單,所以家長們就忽略了。
程度有差異,是可以被接受的現象。但,「態度」,卻是讓人無言之處。
從「七、八十分」變成「完全亂猜」,從「兩百名」一直退到「四百多名」。
關鍵還是「自己」,當自己做出「懶惰、沈溺玩樂」的選擇時,就算旁人再積極努力,覺得可惜,終究只能接受,感到無能為力。
無力感、失落感,已是家常便飯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