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可以看到數學的影子,尤其是拿來當作一些事物的省思時,或許會讓各位更加瞭解知識與生活間的結合。這些例子並非課本中所提到的,而是你得用心去想,用心去思考,才能夠發現它與生活結合之處。
目前上到的進度(正比與反比)中,當距離固定時,速度越快,時間越少,所以速度與時間就會呈現反比狀況。
有趣的是,日常生活中,反倒形成很奇怪的現象。明明工作量已經固定了,但人越多,工作的時間反倒越多。原本該是反比的狀態,卻變成「正比」了。原因為何呢?
當每個人都能夠出一分力時,一個班級的人數越多,那麼力量與人數之間就會成「正比」,不過各位想想,現實生活中是否如此呢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謝謝「煒辰爸爸」的建議。感恩!
我覺得最大的掙扎點在於我仍無法完全放下,很多問題其實我可以睜隻眼閉隻眼的,尤其是當這個問題是該生家長本身也不在乎不關心時,但也就因為這樣,總想著家長都已經不關心了,我要是也跟著完全放下,那這個問題不就真的無解了?
不過,隨著時間,自然就會慢慢放開了,畢竟當家長與老師間的頻率不通,孩子也無法體會老師的苦心時,那就把時間與精力花在願意嘗試改變也努力想要改變的孩子身上,會來得有效果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如果可以自由選擇,我想很少老師願意一直當導師,都會選擇當專任來得輕鬆自在。每個月多了「兩千塊」的導師費,換算起來,照顧這個班上的每個學生一天下來就是「1.53」元。這樣的待遇卻不曾被社會大眾給放大檢視,而是動不動就針對「18%」與「3%的加薪」來處理。唉~就算是加薪,也不是加到「導師費」中。而所謂的「公平制度」下,導師連中午顧著班上學生吃飯也得自付午餐費,雖說金額不多,但重點仍在於整個社會的焦點。就像媒體一天到晚打擊教育界士氣,卻少見報導鼓舞士氣的一面。
昨天有個大條的新聞:因應教師組工會,教育部規範中小學師在校服務,以每週5天、40個小時為原則。
那這樣子就有趣了,未來實施後,早自習可不必到校,午休時間也可不必管,下班時間到就可走人嗎?換算一下時間,如果我七點到校,那不就三點即可走人?那如果硬性規定工作的時間,是八點到四點,那也不錯,意思就是早自習與第八節課都可取消了?
有些事情實在很匪夷所思。教師難道就像些公家機構,下了班之後就可以無事一身輕,完全不需處理班上、學生的事情??
如果是站在保護老師避免過勞死的角度那很好,不過這樣的作法並非是要保護老師的。
光是連許多地區,學生嚴重超額的問題,一個班上超過四十個學生的問題,都無法解決了.....><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