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老師,究竟遇到「頻率不通」與「頻率相通」的孩子們,比例哪一邊會較高??我想答案隨著時代的變遷,很明顯的「不通」遠大於「相通」。從小習慣「以自我為中心」的孩子,改變的第一步無法跨出,就很難有所調整。 #頻率
聯絡簿,孩子願意珍惜把握交流的機會,「認真用心寫」,我就會多點回應。
值得記錄的,我也會隨手拍下,當作回憶。
今日班上一位孩子的畫,展現了另一個面向的能力,若自己能夠堅持下去,或許也能有不同的發展。
手機世代的孩子們,很容易就有很多「照片、影片、...」,不過手寫文字相較以往就少了許多,甚至學期末就丟了。
長大之後,就很難重溫、喚醒一些回憶。
有緣相遇的孩子們,我都會找機會提醒他們,不過一次、兩次,他們還是選擇堅持自我的風格,覺得自己目前這樣很OK,那就罷了。
尤其是「老替自己找理由、找藉口、愛抱怨、歸咎他人」的孩子們,對我來說就更不願意再多花時間了。
有限的時間裡,願意調整自我頻率的孩子們,才會逐漸看到成長,也會讓人更樂於花時間去互動。
不少孩子從小在家庭中,就習慣「以我為中心」的生活方式,國小階段也遇到願意讓他們繼續保持這樣方式的老師們。
不過,來到國中後,不免就會受到衝擊。
有自覺的孩子們再歷經一次、兩次的狀況後,就會逐漸調整自己,發現原來不能只有我想這樣就可以這樣的情形,修正調整,就能逐漸成長。
反之,依舊故我,不斷地抱怨、發牢騷、四處找人發洩的孩子們,就只能原地踏步。
生活上、課業上、運動方面、...不同面向,卻有很多相通點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