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週是國一的班際躲避飛盤競賽,透過「班際競賽」是檢視「各班同學們」諸多能力的機會。不該只有「勝負、抱怨裁判、抱怨隊友」的狀況而已。把自己對於團隊運動競賽的一些事項記錄下來,看看能否讓有心的同學們有不同面向的思維,為自己的班級、球隊,調整改變自我,讓團隊能有所正向的變化。#國一躲避飛盤 #國二足壘 #團隊合作
這些年,利用時間,幫忙把各年級的班際競賽的過程錄影下來。
歷屆觀察下來,不少的班級的同學們,在比賽前,不需要「導師、體育老師」跟在旁邊,會主動集體提前帶到賽場,整隊、熱身、討論等等的戰術、...這樣的畫面,很棒!
國中生階段,是學會「獨立自主」,是很重要的時間點。
因為上了高中、高職後,「比賽」的很多事情,不再會有老師隨時在旁,也很少會有老師攬在身上全部處理,往往都要「靠自己」。
【主動求知力】
以前的學生們在比賽前,會「主動」查詢比賽規則、技巧。
在手機、平板、網路不先進的年代中,有的還會印出來張貼在公佈欄上讓大家參考,不懂的地方也會主動向體育老師們求知、請教。
而今,科技進步,有手機、網路的學生們是絕大多數,然而能夠善用者,甚少。
認真努力的學生們會透過學長姐們的比賽影片、利用手機拍攝自己動作的影片、上網搜尋、...善用時間、善用科技去改善問題,提升實力。
這樣的主動求知能力,若類推到其他方面,相信這樣的孩子們就會有所成就的。
【積極行動力】
在班際競賽舉辦前的幾個星期前,下課時、放學後,就會看到有些班級的學生們在操場上自我練習,這樣的自發行為,值得稱許。
就跟「唸書」一樣,當孩子們能夠自發開始想要唸書,效果往往比「被動逼迫、被安排」來得有效。
以前的班級學生們,會自發性的集體相約利用假日一起到校練習,也會事先詢問老師能否撥空來幫他們,指出缺點,提供改善方式。
而學長姐們也都會樂意配合,到校回來幫忙。不過,如今這樣的景象已相當罕見。
不過,還是要提醒同學們,比賽要有相當的樣子,不可能有「速成班」,是需要一段長時間的共同練習,尤其是場上的默契。
僥倖贏了,就別四處張揚,太過自我感覺良好,要不常常就會擦槍走火,衍生其他問題。
此外,若平常沒練,賽前才開始狂練,受傷的機率也會提高,需務必注意。
【優質領導力】
一個班級的學生中,若是有一、兩個優質的領導者,願意挺身而出,家長也樂意孩子有所承擔,那這樣的班級就大有可為。
若是有好幾個優質領導者,那絕對有機會「與眾不同」。
反之,一盤散沙、瞎混鬼混、問題層出不窮,就只是「一天度過一天」,浪費時間、錯失機會、徒留遺憾。
一群人,難得能聚在一起,卻把時間花在「吵架、爭執、...」,明明是要團結一心,有共同的目標者,還未比賽就已經內部開戰了,這樣的戲碼也常常看到。
【堅持的毅力】
三分鐘熱度,是學生們很常見的現象。
尤其是在「先發與替補」尚未決定前,多數孩子們總是一頭熱,覺得大家要一起努力。
不過,一旦名單決定了,就會有人自動放棄了,覺得已經「事不關己」,反正自己只是替補,又何須花時間在練習上。
有的則是「理由、藉口」一大堆,無法配合大家一起練習。
只想「上場比賽」,卻不願和大家一起練習的狀況,也是很奇妙的現象。
所以,當在課餘時間能常常看到某一個班級學生們「集體出現」,有規矩、有計畫性的練習、而且沒有老師在旁督促。
這樣的班級,是我個人,覺得最不想在比賽時遇到的班級。
反之,看到的是「沒有章法、沒計畫的亂玩、瞎鬧」,雖然也是一群人,我卻一點也不擔心。
【團隊合作能力】
比賽時,不論是場上的選手還是在旁的替補選手、啦啦隊,當一個班級成員都能各司其職、全心投入時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時,這樣的班級也會是讓人覺得害怕的。
如同帶球隊出賽時,只要看到該球隊「休息區的物品擺放狀況、球員們在旁等候的行為規矩」,大概都能猜測出等等跟他們比賽時,「獲勝」的機率有多少。
因為在場下能有規矩、有紀律的選手們,上場之後所發揮的力量是可以互相結合而更強大的!
體育班的孩子們因為長時間的養成,所以在「比賽場下」的規矩,大多都能有相當的程度。
而普通班的孩子們,在這方面就需要多提點、多自我認知,才有機會跟上。
而班際競賽,往往孩子們眼中都只有「勝負」。
贏了,大家都很開心,就會相安無事。
輸了,就開始「怪裁判不公、怪同學們不力、怪老師沒教、...」
各種理由都有,就是很少聽到「自我檢討」的聲音。
【比賽專注力】
上場比賽,就跟坐在教室裡一樣,還是會看到「放空、發呆」的學生們,無法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比賽場上,也因此這些人就很容易造成「失誤」,一旦失誤就有可能像傳染疾病一樣,一直失誤下去。
若再加上班級成員間,不會互相鼓勵打氣,反而彼此互相指責、白眼、...很快的就潰不成軍了。
至於「專注力」怎會出了問題?
有部分原因是「體力問題」,因為體力下滑了,也就無法集中精神,心有餘力不足。
有些則是「抗壓力不足」,練習型球員很常見,私下練習80分,上場只剩20分。
私下練習很會嘴同學、不可一世,場上整個人畏畏縮縮,不敢吭聲。
總之,平時練習要是能自我要求,認真努力,就會逐漸改善了。
【冷靜判斷力】
腦充血,是運動場上很常看到的狀況,尤其是「男孩子們」。
總是會有不少人想要「逞英雄、當主角」,所以在關鍵時刻,因為自己愛耍帥的結果,影響了班級、球隊比賽的結果。
如何在大聲喧鬧、瞬息萬變的比賽場上,保持冷靜,運用頭腦、智慧,有計畫、有技巧的去讓團隊獲得最後勝利,就需要絕佳的判斷力。
具有這樣特質的學生們,就很容易被看見,也才是帶領團隊能夠獲得最終勝利的功臣,反之,腦充血、強烈個人主義者,反倒有可能成為輸掉比賽的關鍵主角。
而「情緒失控者」,也是增添整個比賽的變數。
如何在領先時,保持相當的自信與穩定,在落後時,把隊友、同學們激勵起來,都是不容易做到之事。
【抗壓自信心】
多數學生們,練習跟比賽,真的落差很大。
通常能發揮到「70%~80%」的學生們,我就會覺得很厲害了。
多數學生們遇到「關鍵時刻」總是無法承受壓力,尤其是觀眾越多越緊張越影響自己的表現。
反之,也有極少數例外的學生們,天生就有「英雄命」,越是關鍵,表現越好,這樣的狀況在課堂上課時是看不來的。
歷年下來,我覺得最難培養的,是「抗壓能力」。
因為這樣的特質不是透過訓練、比賽就能夠一點一滴的累積,跟學生們的自我特質有很大的關係。
而當學生們只會執著在替自己「找藉口、找理由」時,這樣的孩子們要進步就很不容易了。
團隊運動的困難就是需要「一群人」,有共同的目標與方向,一起分工、合作、努力。然而,有趣的地方也是因為「同樣的這群人」。
能夠在書本、考卷外,與一群人一起的回憶,是很棒的!!
所以,好好珍惜可以跟同學們、隊友們一起「看似平凡的練習時間」,這才會是爾後最難忘的過程。
班際競賽,最大的前提是「團結一心」,而非讓班上同學們「四分五裂」。
同樣地的狀況,當一個孩子們對於「球隊」會有所傷害時,不論他的能力再好,「捨棄」是必須採取的方法。
很多孩子們太過於「自我」,只在乎自己能否上場、能否成為主角,卻懶於出息,練習也不認真、分化團隊,這樣的孩子們就不是我理想中的球隊成員了。
班際競賽,只是校內,一、兩週的「小比賽」而已。
觀眾,往往只是班上、對手班級而已。
如果看到這,覺得不服氣,那麼就努力去加入校內各運動校隊,出去外面挑戰看看大的比賽。
若能打敗「甲級、體育班」的孩子們,我就認同你的「自我感覺良好」!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